石峰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露)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残联成立30周年。
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式成立。在这之前,国家对残疾人的管理基本上处于零散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政府加大残疾人的各项补贴,日益完善残疾人的慰问、救助、志愿服务、托养服务等。政策的改变带给残疾人的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改变,更多的是带给了他们爱和希望。
今天,记者将带你走近华垅社区,了解基层残联专干和残疾朋友的故事。
也曾受歧视
“多亏了党和政府,一直挂念着我”
正是初冬,银杏黄一点一滴揉碎在枝叶阑珊里,细碎的阳光透过树缝温柔的落在窗台边、洒在地面上,我在社区二楼办公室见到仇姐。仇姐齐耳短发,眼睛上的框架眼镜给她增加了些许书卷气,见到我来,她从电脑桌面上满满的残疾人文件中抬起眼,抿着嘴巴含蓄的笑。

仇姐正在工作
1969年,仇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爸妈给她取名仇秋花。仇姐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爸爸是铁路工人,妈妈打零工,一家六口和爷爷奶奶同住,日子虽不富裕,却也有滋有味。平静的日子在仇姐3岁的时候被打破,因为一场意外,仇姐左眼失明,家里拿不出多余的钱给她救治,眼疾就这么落下了。1987年,仇姐成年,外出找工作却处处碰壁,“那些企业看到我的情况,一点机会都不给。”为此,仇姐只能靠打零工为生。1994年,经人介绍,仇姐与丈夫相识相恋,隔年生下了活泼可爱的女儿。
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式成立,政府加大残疾人的各项补贴,仇姐情况好了起来,加上丈夫单位的贷款,两口子再和亲戚借了钱,买了一套80平方的房子。
2001年,仇姐当时所属的社区告知她有个招聘可以试试。仇姐通过残联了解了具体情况,原来此次为社区专职委员招聘,是政府助残的又一举措。仇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招聘,因为踏实肯干,仇姐通过了面试,并被分配到了华垅社区。“刚开始还是担心会收到异样的眼光,”仇姐说,她负责计生和残联工作,在一个月的试用期里,同事热心帮助,居民友善热情,让她感受到了被尊重。她努力学习,终于收获了肯定,自此一干就是7年。

幸福的仇姐一家人
前几年,仇姐和丈夫在石峰区某小区买下了一套房,有了更为温馨的小家。每日上班前,贴心的丈夫还会做好简单营养的早餐,今年,24岁的女儿也开始上班工作了。仇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走路都带上了快乐的节奏。
把爱传递,让更多的人享受政策红利
仇姐不是享受到政策红利的唯一一人。
华垅社区于2016年5月由白马垅社区和大华村合并而成,地处城郊结合部,总面积1.37平方公里。目前是清水塘街道面积最大居民居住范围最散的一个社区,辖区内有农村户、厂矿工人、征地转城人员、企业关停工人等共计8350人。其中,有117个残疾人。仇姐说,有时候和同事上户了解情况,一个上午都难得打个来回,但仇姐和同事却甘之如饴。

华垅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民周艳红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及右手重度残疾,社区给他申请了低保和养老保险优惠,一年可省五六千块钱;残疾人陈利红因肠癌做完手术,社区党委成员购买牛奶、水果和面包看望,并为其申办低保;焊工陈水工作中面部烧伤,社区嘘寒问暖,并积极推荐他去招聘会,找到自己理想的岗位;送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帮办公交爱心卡……说起她的这些残疾朋友,仇姐话就多了起来。“国家给我们残疾人的政策好,我享受到了,也想让更多人享受到。”仇姐笑着说。

仇姐正在上户了解情况
今年,社区还专门建了一个爱心群,要变天了,就提醒居民注意增添衣物,有什么新消息、新举措也第一时间在群里公布,真正把关心做到实处。

仇姐与居民交流情况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能帮到大家的我们都会去帮。”该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社区也会有更多的“仇姐”为大家服务,他们也会把残疾人工作作为重点,让更多人感受温暖和爱。
来源:清水塘街道华垅社区
作者:王露
编辑:谭洪汀
本文链接:https://wap.shifengnews.cn/content/2018/12/06/6395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