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新闻网讯 近日,中车株洲所文宇良被审定为9月“敬业奉献·湖南好人”候选人。文宇良,男,1981年9月出生,现任中车株洲所电气技术与材料工程研究院-基础与平台研发中心电传动技术与平台部部长。他扎实钻研成为同事引路人;他不惧零下30度的严寒为永磁地铁牵引系统考核保驾护航;他攻克永磁电机技术难题,助力高铁动力技术进入“永磁时代”。10年来,文宇良带领永磁技术研发团队,凭着一身绝技和不服输的韧劲,证明了永磁科研人员的硬功夫和真功夫。
怀着空杯心态,
把自己当作“小学生”扎实钻研
2008年,文宇良硕士毕业后进入株洲所,加入了株洲所组建的国内第一个永磁牵引系统研发团队,从事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传动系统的关键基础技术研究,并以过硬的专业素质挑起永磁电机控制技术研发的大梁。
彼时,永磁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完全是一项全新的技术, 一切都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文宇良夜以继日地带领着团队连轴进行技术交流。那时候的他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是常态,凌晨2点还在家改代码是常态,连续熬几个通宵把永磁控制程序的编码规范做到近乎完美也是常态。

文宇良(左二)和团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技术突破奖”、“最佳敬业奖”、“院长特别奖”、“院级优秀个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科技二等奖”、“中国中车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醉心科研的道路上,文宇良交出了越来越多完美的答卷,也实现了人生的蜕变。
主动加码,
为永磁地铁牵引系统“大考”保驾护航
历经3年的奋力赶超,2011年,在文宇良及其技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永磁牵引系统在地铁上实现首次应用,结束了中国轨道交通没有永磁牵引系统的历史。
由于是新技术,永磁牵引系统在沈阳地铁首次装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地铁公司的不信任和种种疑虑,他们要求技术人员在头1.5万公里的考核里必须全天跟车,在线监视永磁牵引系统的状态。

株所永磁
为能够早日拿到实验数据,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文宇良和团队成员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12点入睡,文宇良还要对所有数据逐一进行把关,特别辛苦。也因为文宇良“霸得蛮,吃得苦”,项目组提前2个月拿到了实验数据,并第一时间根据数据对永磁系统存在的问题启动了整改。在这样高强度的考核下,也提前暴露了永磁控制算法中一些问题,让技术团队及时进行了优化。
临危受命,
助力高铁动力技术进入“永磁时代”
在成功实现永磁牵引系统在地铁上首次应用后,株洲所受命参与国家“863计划”之“高速铁路重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重点项目”,承担高速动车组用永磁牵引系统的研发工作。从“小功率”转向“大功率”,从“地铁用”转向“高铁用”,株洲所面临着新的难关,文宇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2013年12月,高铁永磁牵引系统的研发进入最紧张的阶段。高铁永磁同步牵引电机开始样机地面试验考核阶段,因电机转速高达6000转/分,但控制电机的逆变器开关频率较低,一旦打开,无法进行关断,强行关断,又造成电机“趴窝”的险情。
在多次尝试失败后,文宇良决定重新设计电机的控制算法,然而此时永磁电机已经生产完成,按照项目计划,春节后马上开始进入地面试验考核。留给文宇良的时间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他吻别出生不到三个月的小孩,在办公室支起了一张行军床,白天他一个人泡在试验站,晚上就在办公室琢磨技术思路,困了就在行军床上打个盹,饿了抓起一包方便面充饥。
两个多月的日以继夜,文宇良终于成功开发了基于电流闭环的永磁电机方波控制算法,解决了永磁电机在方波模式下电流不稳定的技术难题,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而他,因为超负荷的工作和不规律的饮食,引发严重的肠胃炎,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

文宇良(左)和团队
2014年12月5号装载公司永磁牵引系统的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在青岛四方完成了厂内环线动车实验,并顺利的通过了铁路总公司的整车技术方案评审,这标志着我国的高速动车组即将迈入3.0时代。
2015年6月24日,久负盛名的北京环铁试验基地。文宇良迎来了最为紧张的时刻,这一天,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在众多专家、学者的见证下,一辆装载株洲所自主开发的永磁牵引系统的高铁正在进行首件鉴定。当鉴定现场单台电机的功率显示达到690千瓦的时候,现场所有的人沸腾了,有人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水,这意味着株洲所研制的永磁高铁牵引系统创造了国内最大功率等级。
专家鉴定这套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的设计方案,使我国高速铁路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牵引技术,有力地提升了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水平,使得我国高铁动力技术真正进入到了“永磁时代”!
来源:石峰新闻网
编辑:谭洪汀
本文链接:https://wap.shifengnews.cn/content/2018/09/19/639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