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讯 (记者 阳亚琳)
初见黄老
初见黄老是在他的版画工作室——车库,用两张沙发和几块木板堆砌起来的就是他的画桌,旁边的柜子摆放着颜料和刻刀,墙上靠着版画作品,挨着画桌竖放着各种各样的木板,这些都是他最熟悉而默契的小伙伴。
黄老名叫黄文珊,虽然已经73岁,却精神矍铄,行动十分敏捷。黄老不抽烟不打麻将,生活过得简单。他最大的娱乐,就是画画,今年已是第50个年头了。
爱我所爱
《不夜月色》是黄老画的第一幅版画,1984年,苍茫的月色照耀着工人在夜间劳作,生产水泥的打磨机在不停的转动。画中的株洲水泥厂,如今也在。1989年,他画了一幅名为《经天纬地》的版画,反映的是当时株洲工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数十年来,他画的工业题材版画数量达30多件,在清水塘生活了近40年的他对这有份特殊的感情。
说起如何与版画结缘,黄老告诉记者,美协、文化馆和文联曾联合开办了一个版画培训班,教大家怎样刻版画,黄老是其中的一名学员。这次版画培训,开启了黄老的新视野。“版画让人感受到刚劲的力量,这种力是用刀刻出来的,它很适合来表现株洲工业蓬勃发展的景象。”
行我所行
创作一件版画作品,首先要选好木板,然后根据题材画成详细的木刻画稿,并将画稿复印到木板上,再填上墨稿,待干后用刀刻制。刻制完成后,用滚筒均匀地在板上滚动上墨,然后覆盖上画纸并在纸背反复摩擦,直至画面尽显图画时即拓印完毕,待阴干后托裱即成为一幅版画。
因此,版画尤讲究“三味”,即“木味”“刀味”和“墨味”。这些年,黄老坚持用手工创作,刀在手上似豆腐上雕花,一刀错就全版废。版画很费时间和体力,但黄老也有自己的小窍门。这个过程充满变数,需要耐力、体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无问西东
“笔墨当随时代,文艺作品必须取材于生活,每搞一个创作,必须要有一个切入点。我每一张作品都有一个切入点。”黄老说,下一部作品,他打算画与工业4.0相关的题材,与时代接轨。
黄老不去探究“名利”,虽商品经济也曾给他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困惑,很多人说版画卖不出钱,但他转念一想,执着源于热爱。现在的版画正在向多元化转化,对于版画的传承,黄老并不担忧:“现在用电脑制作版画的人越来越多,真正用手去刻,用木板材质,愈来愈少了。版画,它会很自然的传承下去。”
黄文珊老人在车库作画。
黄文珊的第一幅版画作品《不夜月色》。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阳亚琳
编辑:谭洪汀
本文链接:https://wap.shifengnews.cn/content/2018/09/11/639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