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新闻网讯 (通讯员 阮冠华)今年是我国第一台国产干线电力机车研制成功60周年;60年前,株机人摸着石头过河,引领我国铁路机车进入电力牵引的新时代。今年是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韶山1型国产电力机车定型50周年;50年前,株机人“十年磨一剑”,奠定了我国电力机车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今年是中车株机公司全面转产电力机车40周年;40年前,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株机人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成功转型为我国第一家电力机车专业制造厂。
在中车株机公司有这样一家人,他们三代人都与株机有着深深的缘分,听着汽笛声长大,看着滚滚车轮成长。让我们来听听关于他们的故事!
我家从祖辈到父辈,再到我这一代,都与中车株机公司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听着汽笛声长大,看着滚滚车轮成长,而今又感受到风驰电掣般的“中国速度”。在这片热土上,我从孩童成为青年,传承祖辈、父辈与机车结下的缘分。
说起爷爷和株机的故事,得从一张老照片说起。待我到记事的时候,爷爷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退休老工人,我与他之间交流甚少,他的故事大多从父亲那里听来。
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工人文化宫看摄影展,那个时候的株机还叫田厂,展览展出了一些田厂的历史照片,其中有一张模糊泛黄的老照片:一列火车头杵在画面中央,两侧是欢呼雀跃的人群。

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下线
父亲一字一句地念着标题——“1958年12月,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下线”。他说,新中国成立那年,爷爷便带着奶奶从武汉钢铁厂到这里工作,那个时候的田厂主要是维修蒸汽机车,爷爷作为一名技术能手常常加班晚归。经过多年研究和发展,第一台电力机车成功下线。但是,那个时候的父亲还是个孩子,哪关心这些呢,他的记忆里最甜的永远是那时的夏天,站在路口等待爷爷从厂里带回来的蜜枣冰棒。
可是,我想爷爷回忆里,一定有1958年12月的那一天。我抬头盯着照片,不禁想象,在那一堆堆看不清脸庞的人群中,是不是也藏着爷爷的身影和他骄傲的笑容呢。毕竟,这是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也是他们这代机车人的第一个“孩子”啊。
1979年7月,贪吃蜜枣冰棒的小孩长成了17岁的楞头小伙,也走进了车间,没有蜜枣冰棒的迎接,等待着的是明亮的厂房、喧闹的机器声和一群热情和蔼的同事。父亲说,他清晰地记得,他报到的第一天厂里正在组装韶山1型电力机车(165)号车”。

韶山1型电力机车
在1978年,田厂正式全面转产,彻底甩掉修理蒸汽机车,专门批量制造电力机车。在我父亲的手中,从韶山1型到韶山9型,再到韶四B型车、韶四改、韶四B重载电力机车,一列列火车从跑遍全国到跑出国门,技术越来越先进,车速越来越快,载重越来越大。而这一代株机人依旧兢兢业业,忙忙碌碌,在零部件之间和轰鸣的厂房里度过了青春岁月。

“和谐”型电力机车
曾经一腔热血的楞头小伙,如今技术娴熟,徒弟带了一大堆,曾经的满头青丝也抵不住岁月留下的银色痕迹。我有时候开玩笑地说:“爸,你老啦,该把担子交给年轻人啦!”他不屑地挥挥手,出门迈向公司门口,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作为新一代的株机人,我在转向架事业部从事电焊工作已有四年,等于是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大学”的时间。四年里,父亲像带他的徒儿一般教我技术,教我株机人该有的工作态度,厂里的前辈也不吝赐教,让我学到了很多,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工作能手。

现在的中车株机,早已在国际享誉盛名。告别了曾经的经典之作“韶山”系列,迎来了更为现代的“和谐”系列。手中即便是一颗螺丝钉也要仔细拧好,因为它们将会构造成我“孩子”的模样。人到三十,开始憧憬做父亲的模样,每当我到一个城市旅游搭乘火车、坐地铁的时候,都会不禁寻找熟悉的标志,然后指给身旁的人看:“你看,这个车是我们中车株机制造的。”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父亲聊起了许多过去的事情。我们祖孙三代与株机相伴走来,相互成长,代代相承,一代人拼搏、老去,新一代人继续拼搏,而株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壮大。
那天,和妻子在湘江边散步,经过了火车头广场,广场上摆放着蒸汽机车、韶4电力机车与蓝箭动车组,看着这三个具有年代记忆和标志的车型,仿佛看到了我们家与之相应的三代株机人。

火车头广场上的蓝箭动车组
都说株洲的城市精神是“火车头精神”,那么,一直维系并指引我们株机人不断前进的便是这“责任 · 领跑”的企业文化。不管经历几代人,精神的传承一直在继续,中车株机公司,我们永远为您骄傲。
来源:中车株机
作者:阮冠华
编辑:谭洪汀
本文链接:https://wap.shifengnews.cn/content/2018/09/07/639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