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讯(株洲日报记者 刘毅 通讯员 清宣) 10月13日,记者从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指挥部获悉,企业关停搬迁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老工业区面貌得到初步改观
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6月份“攻坚月”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9月份乘势开展了“决胜月”活动,集中攻坚克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企业关停基本到位,今年计划关停的148家企业已关停147家,剩下的昊华化工已签订土地收储协议,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关停任务;企业收储超过预期,计划完成55家收储任务,已有54家签订了收储协议或价格确认书,共收储面积3400亩;转移转型全面落实,有意向转移转型的61家企业已确定选址,其中市内51家、市外10家。
此外,战略投资者加速引进,清水塘转型升级引起了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已有60家优势企业报名参加,拟于本月公开洽谈选择,下月确定合作对象。新城建设稳步推进,以战略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为引领,以“一桥一湖四路”为重点,推进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目前,环保大道已经竣工通车,物流西路、疏港大道正在建设,清水湖城市公园已具雏形;启动了1.3万户棚改避险安置,已完成棚改征拆10051户;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面建成,已闭关运行;推进了9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已完工6个,3个正在实施,完成投资约15.6亿元,清水塘老工业区面貌得到初步改观。
企业收储模式开全国先河
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数量多且情况复杂,职工居民多,历史遗留问题多,时间紧迫。压力面前,市区两级指挥部迎难而上,创新举措,破解企业关停收储搬迁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
挂图作战,强化责任。坚持靠前指挥共同担当,市委书记、市长分任市指挥部政委、指挥长,亲自研究问题、现场督促工作;市、区两级领导重心前移、一线作战,并抽调154名精兵强将联合办公,共同推进。对每家企业分类制定任务书、作战图、时间表,采取领导挂帅、“一企一组”“引逼结合”等方式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
引逼结合,精准施策。既无情要求又有情操作,一手抓奖补引导,一手抓执法倒逼,通过实施奖补政策和开展执法行动,实现了以关停促转型。在推进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先后出台了《企业土地收储办法》《企业关停搬迁奖补办法》等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创新性提出了以“收储+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的模式,既符合国家政策,又充分考虑了清水塘企业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得到片区范围内所有企业的理解与支持,探索出一条有别于其他老工业区以简单的征地拆迁模式处置企业土地资产的新路子,在全国首开先河,形成了值得其他地区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全面关停,转型升级。一方面,自我加压,要求片区范围内的153家企业都关停,为清水塘污染综合治理、新城连片开发、替代产业导入腾出空间、扫除障碍。另一方面,对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外迁企业,始终带着感情,积极当好“红娘”、结好“亲家”、做好“辅导员”,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引导其向市内外选址发展,同时要求企业在搬迁过程中更新工艺、技术,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将搬迁改造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坚持企业关停与土地收储、搬迁转型、避险安置、污染治理、新城建设等五项工作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形成一体,使清水塘企业关停、搬迁、腾地、收储、治理等各项工作一气呵成,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
打造老工业区转型发展典范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是贯彻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事关株洲转型升级大局、湘江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成效,市区两级指挥部将乘势而上,久久为功,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样板和典范。
全面扫尾关停收储任务,全面完成交厂交地任务,加快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在啃下一个个硬骨头的同时,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探索新路。
加快转移转型项目建设。在协调服务株冶等市外转移项目建设的同时,以30万吨锌合金、100万吨复合肥、昊华化工转型等三个市内转型项目为重点,确保11月开工建设。
加快核心区污染治理。重点推进第三方治理、世行贷款项目、企业场内治理三个方面项目,持续改善清水塘区域环境面貌。
加快新城建设。推进棚改项目,为新城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举办工业遗产保护研讨会,为新城规划建设做好“招商引智”工作。以今年确定的“5+2”项目为重点,推进项目前期或实质性建设,积极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形成清水塘搬迁改造的形象进度。
流水汤汤,不舍昼夜,湘江河畔,一座新城正在崛起!
来源:株洲日报A1
作者:刘毅
编辑:谭洪汀
本文链接:https://wap.shifengnews.cn/content/2017/10/16/639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