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新闻网4月6日讯(记者 李维熙 实习生 陈俞颖

株冶厂房。(记者 李维熙 摄 )

4月,在清水塘老工业区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企业搬迁改造的攻坚战声势浩荡。148家中小企业要在9月底前完成关停搬迁,株冶、株化、柳化等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也都要“断腕”易址。
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清水塘老工业区六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化工、冶炼、建材、能源四大产业集群,涵盖近200家企业,成为株洲工业主要的发源地和聚集地之一。搬迁改造的鏖战之下,曾经的荣光之地难道仅剩满目疮痍,或一片废墟吗?
“清水塘既见证了株洲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艺术、社会和旅游开发等价值。”市文物局局长席道合如是说,一条走工业遗产保护之路应时而生——我市将在清水塘老工业区规划一座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工业遗址公园。届时,老厂房、老设备或将摇身一变,成为时尚与文化的代名词。
3月28日,清水塘老工业区工业遗址普查队正式成立,同时出台了《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工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这支由规划、档案、文物等多个部门联合组成的队伍在15平方公里的工业“森林”内全方位勘探,为株洲打造自己的“798”而寻踪探宝。
今天,记者随普查队一同走进株冶,试图找回上个世纪辉煌的历史缩影。
缩影一:上世纪90年代“亚洲最大”沸腾炉

沸腾炉。 (记者 谢慧 摄)
一身蓝色工装,凌北山穿了33年。从进厂第一天起,他就在株冶锌焙烧分厂,现在负责整个工段的设备运行。
“这是冶炼厂的核心部分,是分离锌矿中锌和杂质的第一道工序。”老凌介绍,他身后这个银灰色的大家伙便是株冶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角色”——1996年建成投产的亚洲最大的109平方米鲁奇型沸腾炉(株冶6号沸腾炉)。
走进沸腾炉的操控中心,凌北山胸带大红花的表彰照片挂在墙上,这种仿佛上世纪才存在的现象,在株冶随处可见。
“当时听说厂里要建亚洲最大的沸腾炉,不少工人都争着到这里上班。”6号沸腾炉建成前,老凌所负责的沸腾炉面积仅40平米左右,从被选上走进这个“大家伙”,到现在一晃已经21年了。
老凌回忆,6号沸腾炉是由北京设计院设计,当时共投资了十个亿,外包给株洲的施工队,一共建了1年多时间。投产点火时,株冶还举行了隆重的投产仪式。
建成后,这座沸腾炉日处理精矿能力超过850吨,年处理精矿量在25万吨以上。并且自动化程度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高。
沸腾炉主控室,几位技术员端坐在电脑屏幕前,屏幕上显示着余热锅炉总流程图和沸腾焙烧炉总图,他们需要时刻记录炉内数据的变化,并进行调控。此外,整个沸腾炉还需要其他岗位的58位工人共同配合,才能保证24小时不停歇的运转生产。
“10多年了,感情自然是有的。”明年,株冶将实现全面停产,老凌和“老搭档”到了数着日子分离的时候。“希望以后能保留这个沸腾炉,有时间还可以来看看。”凌北山说。
缩影二: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苏联产空气压缩机

苏联空气压缩机。 (记者 李维熙 摄 )
在株冶空压机岗位动力分厂,13台空气压缩机整齐“躺”在地上,共同负责整个株冶生产系统的动力提供,诸如物料输送、液体搅拌和增压等,关系到生产工艺的每一个环节。
厂房内,6号空压机和其他“同事”有着不同的“血统”。“这可能是目前世界仅存的唯一一台苏联产该型号空压机。”分厂前工段长张志科介绍,这台空压机为1956年苏联生产,从1967年开始一直在株冶“服役”。
60多年的老机器,至今仍能运行,和株冶工人的细心保养分不开。6年一大修,每年一小修,现在更换的零件都是同一时期引进的空压机上拆卸下来的,一旦机器出现问题,就要全国各地找相匹配的零件。
“其实当时株冶引进的苏联空压机有两台,其中一台已经拆成零件,帮这一台‘续命’。”张志科说。
苏联产空压机共有24个进气阀,每个重达五六十斤,拆卸检修是个大工程、体力活。张志科介绍,以前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时候,不仅是自己,有时连厂里的女员工也要撸起袖子上阵,搬运设备。而现在,国内产的空压机已经非常先进,在操作性能、节能降噪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
在技术已经更新的情况下,为何还继续使用这台噪音大、能耗高的老设备?张志科表示,一是为了节省成本,二是这台机器也是株冶工业文化的一部分。虽然这台机器仅在特定情况下才使用,但每次听见他运转的轰隆声,总有种说不出的情感。
介绍这台空压机时,张志科爬上了机器,用手抹开了机器钢印上的灰尘,上面的俄文依然清晰。
缩影三:“亚洲第一高”133米大烟囱

株冶最高烟囱。 (记者 谢慧 摄)
说起工业,人们脑海中自然会出现高耸入云的烟囱。在株冶厂区内,最打眼便是号称当时“亚洲第一高”的133米大烟囱。
“这个烟囱太久远了,我小时候听父辈们说以前烟囱还高一些,因为有架飞机撞掉了一截。”株冶职工何宇峰说起这根烟囱,有关它的“传说”也脱口而出。
这一说法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这个烟囱确实承载了几代株冶人的光阴,春去冬来,有无数的株冶人曾经抬头仰望过这座烟囱,用目光表达自己对这份土地的热爱和坚持。
据相关资料显示,该烟囱1958年开始施工,1959年竣工,高133米,是株洲工业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性建筑。2014年随着株冶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直接炼铅Kievcet装置的试生产,株冶淘汰了烧结鼓风炉炼铅老系统,这一高烟囱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烟囱上方没了滚滚浓烟,安静地矗立着。
何宇峰向我们介绍,这一烟囱主要起到排废气的作用,废气脱硫之后,经过长长的烟囱排出去。
“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站好最后一班岗!”何宇峰响亮地说出这句话,尽管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戴着布满尘土的安全帽,但是此刻的他却显得那么自信和骄傲。
来源:
编辑:谭洪汀
本文链接:https://wap.shifengnews.cn/content/2017/04/07/6400021.html